首页> 品格相关阅读
翻译组织保障
翻译的职业化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权威机构(国外通常是翻译协会)的导向和监管是翻译职业化的重要标志。职业化是由一个拥有专门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同质化群体的行为过程,由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权威机构组织参与实施。译者在进入职业化行列前,首先要具备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并取得相关的证书。这是同质化群体的保证。只有权威的机构才能制定规范、确立标准、资质认证。

国际上翻译作为职业是从口译开始的,1919年巴黎和会是现代口译的起始里程碑,也是职业翻译的开端。1945年联合国成立大会,以及随后的纽伦堡审判均采用了电声设备,同声传译大大缩短了会议时间。当时联合国内部展开了一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孰优孰劣的大论战,同声传译最终成为联合国的口译模式,从而确立了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1953年国际译联(FIT)、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成立,相继建立了翻译的职业道德条例和职业标准。1957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关于语言多样化的决议,各成员国都有平等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即成为这个组织的工作语言,随着翻译需求量的增加,笔译也逐渐成为了专门的职业。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了《翻译工作者章程》,肯定翻译的职业地位。

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面貌,成就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使翻译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随着翻译培训的专业化,国际的资格认证,国际机构与翻译协会的组织保障,翻译生产的产业化,翻译观念的现代化,翻译研究的学科化,确保了翻译职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来临了。

在我国,翻译职业化也在渐行:

1982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各省市相继建立起翻译学(协)会,我国翻译工作者开始有了自己的组织,但当时中国译协的性质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下设的8个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交流,还谈不上翻译职业化。

2003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设立第9个专门委员会——翻译服务委员会,根据市场需要,开始在翻译职业化道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

2004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更名为中国翻译协会,并在章程中改变其性质为学术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其业务职能范围在原来的学术基础上向行业领域扩展和延伸,在我国翻译职业化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2007年,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第10个专门委员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本地化因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应运而生,在全球语言服务产业链中举足轻重。

从上可知,2003年后,我国翻译职业化的进程加快。2003年至2006年中国译协翻译服务委员会已协同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3部国家标准。2003年起,由原国家人事部委托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管理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正式推出(此前已有上海等地推出的地方适用的相关考试),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上举措无疑对规范翻译市场、加强行业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市场对翻译的巨大需求与专业化分工确保了译员可以翻译作为谋生的手段。翻译的职业化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专业化的人才保障以及职业化的资质认定。


本文由北京翻译公司品格翻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本地化翻译
下一篇:翻译职业化的内涵